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工程建设专业集群师资建设标准研究

2025-05-11 点击:12次

摘   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发展,对工程建设人才提出了多元化、可跨界、复合型的要求。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能够与时俱进,因此,构建以“集群”为单元的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从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设计三个视角深入分析工程建设专业集群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运用专家咨询、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从多个角度构建一套全面评价工程建设专业集群师资建设的标准体系。

关键词:工程建设专业集群;产业集群;师资建设标准;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构工程模型 


一引言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需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推广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夯实标准化和数字化基础(BIM技术集成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筑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施工机器人),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建筑垃圾减量化),加快建筑“走出去”步伐(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提高企业对外承包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举措表明,建筑业已然对从业人员提出了适应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施工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建筑业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对多元化生源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而这一要求更是给培养多元化生源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新挑战。此外,“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要求学校办学紧密对接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产教融合质量。具体落实于学校则是抓好专业优化和动态调整以及抓实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落实于人才培养则是重点抓好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跨界发展能力(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所催生)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培养;与此要求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建设则是除了传统要求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之外,还要加强调教师的创新能力、跨界发展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等方面。因此,聚焦新思路、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新双高”“五金”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可跨界的综合型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是专业(集)群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此,构建以“集群”为单元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是时代的呼唤,是产业发展的呼唤。  


工程建设专业集群师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工程建设专业集群师资能力、素质及培养模式、评价标准的研究尚不够充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比较分析可知,国外普遍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其中,美国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经历,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规定教师必须取得特许工程师资格。我国在“职教20条”中明确要求,将行业从业经历作为职业院校教师资格的重要考核指标。然而,在实际(1页完,下接2页)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一规定并未执行到位,更多的是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工程建设类专业教师中,具有5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的仅占比18.6%,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水平,由此导致高校培养的工程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弱、工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外,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体制机制,企业专家在高校兼课取酬低且授课时间难固定(专家授课时间受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大),高校聘用行业企业兼课教师比例低,无法充分利用行业优质师资资源。因此,本文从施工、管理、设计三个专业群的视角,以“集群”为单元,探索校企合作、校校协同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与建设标准。
(一)专业集群下的工程施工师资需求
  在深入探索工程施工领域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时,借鉴行业标准和专业认证的框架,构建符合工程建设专业集群教学质量提升的评价体系,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系统分析施工领域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与业务水平。在样本选择方面,采取分层抽样方法,以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同时,筛选省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容量达到了统计要求的信度与效度标准。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探索教学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权重,从而确定施工教学环节的核心竞争力,并赋予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属性,提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操作技能的无缝对接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致力于增强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以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师资队伍质量是专业(集)群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支撑,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智力保障。  依据“施工领域师资力量分布表”数据集合,运用数据分析、质量控制以及模型建立三个维度对现有师资结构进行全面评估。首先,采用项群分析法评价教师类别、学历分布及教师技能水平。通过对博士、硕士、本科学历教师的不同维度性能指标进行比对,分析学历背景对专业技能水平的影响深度与广度。其次,以科研项目参与数和论文发表数为指标,探索师资队伍的科研产出能力。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建立科研成果与师资结构之间的数学模型,数据显示,职业院校随着高层次人才(博士研究生、正高职称等)数量的增加,科研项目参与频次与论文的发表量明显上升。再次,运用方差分析,剖析不同教师类别之间在专业技能水平、行业经验及教学经验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资历深厚的教授与行业专家在专业技能评分和行业经验上遥遥领先,凸显了高层次教师对专业技术传授的重要作用。此外,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应用回归分析法关联专业技能水平评分与实际工程设计和管理项目成功率,发现教师(专家)技能水平对工程项目成效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应对复杂问题和紧急情况时更加显著。  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工程施工领域的专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预制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对工程施工人才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施工理念的深入人心,也对工程施工专业教育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命题。培养兼备专业技能和生态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施工专业教育的重要方向。  面对新形势,工程施工专业教育亟须进行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加强跨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增设BIM技术应用、智能建造、绿色施工等前沿课程,强化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校企合作等方式,突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构建集实训、科研、生产、创新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情境和实践机会。  面对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工程施工领域应突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强与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再创新。例如,除了与工程管理、工程设计等专业群联合,以项目为载体共同开展跨专业实践之外,还应考虑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的课程、师资、实训资源等纳入其中,组建专业集群共同体,通过服务项目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与材料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联合,探索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助推建筑业绿色转型升级。  以上产业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均需要通过专业师资队伍提供保障,以此为工程施工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2页完,下接3页)
(二)专业集群下的工程管理师资需求

  以职业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系统分析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工程管理专业群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框架。该框架主要涵盖四个维度:专业知识(施工组织与管理、合同管理、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信息技术等)、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课程改革、职业指导、课堂把控、教学评估等)、科研能力(调查研究、科学实验、项目管理、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实践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行业咨询、技术服务等)。其中,专业知识能力的权重最高,为38.2%,其次是教学能力(28.5%)、科研能力(20.1%)和实践能力(13.2%)。不同学历层次(本科、硕士、博士)、职称(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教师,其能力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博士学历教师的科研能力显著高于本科和硕士学历教师,而本科学历教师的实践能力相对更强。职称越高,教学和科研能力越强,但实践能力反而有所下降。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构建工程管理专业群师资能力的层次分析模型(AHP),包括目标层(师资能力)、准则层(知识、教学、科研、实践)、指标层(如项目管理基础、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13个三级指标),运用AHP方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据此建立工程管理领域师资能力测评量表。通过对50名具有代表性的工程管理领域教师的测评,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知识(4.25±0.52)、教学能力(3.87±0.75)、科研能力(3.62±0.83)、实践能力(3.31±0.69),与前述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为全面评估工程管理领域的师资现状,从教育背景、专业资质、教学年限、科研产出等多维度对87所本科和高职院校的200多名工程管理领域教师进行量化考察。数据显示,高校工程管理领域的教师中,土木工程占比49.5%,工商管理占比32.1%,经济学占比11.9%,其他占比6.4%。在科研产出方面,人均CNKI可查论文4.4篇、EI收录论文不足0.1篇、核心论文0.2篇,申请专利人均0.5项(发明专利不足0.1项/人),授权专利人均0.15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人均0.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人均0.8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人均不足0.1项。如果不考虑本科院校的指标,高职院校论文层次、专利、科研层次等数据将显著低于此数据。  总体而言,工程管理领域师资在学历层次、专业结构、教学经验等方面具备良好基础,但科研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科研能力亟待提升。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高校在办学定位、发展目标、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规划,是缩小区域与校际差距,促进专业均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专业集群下的工程设计师资需求

      通过文献梳理、专家访谈和德尔菲法(Delphime-thod)收集并分析工程设计领域师资数据资料。对比中、美两国工程设计类高等院校的师资培养体系和人才引进政策,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工程设计领域教师在教学资质、实践背景、科研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首先,美国高校教师普遍具有国际化的学术交流背景,89.3%的教师拥有海外高校的学习或任教经历,这一经历有助于把握学科前沿动态。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工程设计专业教师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仅38.6%的教师有3个月以上的境外经历(职业院校远低于这个比例)。其次,美国高校教师大多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背景,平均有7.2年的全职工作经验,其中63.5%曾在知名设计院或工程公司任职。而我国高校教师直接由学校培养并留校任教的比例高达72.8%,致使其实践经验相对欠缺。最后,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工程设计类专业教师主持的在研科研项目平均经费达到320万美元,年均发表SCI收录论文6.8篇。相比之下,我国工程设计类专业教师主持的国家级项目数量和经费规模差距显著,人均SCI论文年均发文量仅为2.3篇(职业院校的这一数据更低)。因此,我国工程设计专业师资发展亟须在人才引进、教师培养、科研支持等方面加大投入,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工程设计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工程设计师资培养,可以从多元化专业背景、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培养等维度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一是引入多学科(专业)交叉培养机制,鼓励设计专业教师跨界学习,完善相关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拓宽专业视野。比如,建筑学专业教师可以系统学习工程力学、材料学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知识,以更好地指导建筑结构设计;机械工程专业教师可以加强工业设计、人机工程等专业学习,优化机械产品设计。二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知名高校、设计机构进行访学研修,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设计理念、方法与技术,进而拓宽国际化视野,提升跨境文化交流能力。三是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鼓励教师以横向课题、技术攻关等方式,深度参与工程设计实践,(3页完,下接4页)锻炼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与设计院所共建“专业教师工程实践基地”,为教师参与重大工程设计任务创造条件。四是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贡献度等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指标,引导教师持续提升工程设计能力。学校可设立“卓越工程设计教师”等荣誉称号,并在职称评聘、岗位晋升方面予以倾斜。通过一系列培养举措,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高素质工程设计师资队伍,为培养未来卓越工程设计人才奠定基础。




工程建设专业集群师资建设标准建议

(一)统一专业集群师资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专业集群涵盖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和工程设计三个专业群,并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等交叉学科专业知识,集群师资建设标准的统一和协调对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提高工程教育质量至关重要。首先,不同工程专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科研水平等有各自特点和要求,但也存在诸多共性。工程施工强调动手能力和现场管理经验,对从业人员的工程结构知识、工程力学和工程施工技术等要求更高;工程管理侧重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交叉学科(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工程造价控制、成本控制、资源调配与优化、项目组织与协调等要求更高;工程设计重视创新思维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对加工创造、创新创意、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要求更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制订统一的师资建设标准,明确各专业群的师资能力模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师资培养。其次,工程建设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日益趋同,专业界限逐渐模糊。例如,BIM技术在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应用,要求教师具备跨专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又如,智慧建筑、绿色建筑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需要从业人员在具备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具备环保节能知识,更需要与时俱进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应用等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与此相适应的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打破专业壁垒,建立通识性的师资遴选、考核、晋升标准,同时支持鼓励教师跨界发展。此外,工程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的大趋势,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境文化交流能力,了解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如ABET、CDIO等,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需要深度参与行业实践,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积累工程案例和经验。统一的师资建设标准,宜将国际化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二)跨群构建师资培养模式
  以“集群”为单元构建师资建设标准以及跨专业师资的培养模式是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产业行业需求深度调研、专家访谈、毕业生跟踪调研、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案例分析,明确专业集群下不同专业领域(方向)的师资需求,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内容、实操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多维度的需求指标,从而确定培养目标。依托专家咨询和案例分析,制定系列师资培养策略,包括专业知识更新、教学方法创新与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等。在策略层面,涵盖跨专业培训、制订交流计划、提供项目支持以及评估制度构建四个方面,既覆盖教学和研究领域,又强调与工程界的合作,促进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实施层面,构建全方位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师资个人发展、教学成果、学生反馈等维度,旨在形成一个闭环的改进机制,对培养效果进行定期的监控与评估,不断优化和调整培养模式。此外,建立跨专业(群)师资培养模式数据库,收集包括课程资源、培训材料、教师交流平台、成长评价等在内的大量信息,形成可供后续研究人员参考的宝贵资料库。
(三)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设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专门的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跨校、跨区域开展专业集群建设。可以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科研平台搭建等。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专业集群建设效果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实行动态监测、指导和纠偏。此外,加强对专业集群发展的绩效考核和反馈,建立健全的评估反馈机制,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其次,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业集群、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群资源、编写专业教材;通过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师资等方式,促进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政府机构搭建平台、提供政策制度扶持,鼓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4页完,下接5页)业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等,及时更新和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社会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与时俱进的育人能力。学校提供优厚(薪酬)待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企业专家和骨干参与专业集群建设和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来自一线的实战指导。同时,支持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缩短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的差距。再次,要加强工程建设专业集群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以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以工程实际项目为载体,强化教师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加强专业、专业群之间的交叉融合,打破专业壁垒,组建跨专业群甚至跨专业集群的教学团队,开设跨专业(群)的选修课(交叉课程群和拓展课程群),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最后,创设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其他高校之间开展产学研用转创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知识融合和方法创新。


四结论
   服务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集群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协同发力,在制度设计、资源投入、平台搭建等方面凝聚合力,从而为专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提供坚实的条件支撑。同时,高校要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找准发展定位,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专业集群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不断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不断提升工程建设人才的培养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以契合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技术技能支撑。

参 考 文 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1-19)[2025-01-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27/content_5670687.htm.

[2]赵泽辉.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绿色化引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N].经济参考报,2023-12-05(007).

[3]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3-10-20)[2025-01-03].http://www.hunan.gov.cn/hnszf/hnyw/zwdt/202310/t20231020_31706978.html.

[4]崔榕娜.重庆市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研究: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分析[D].重庆:重庆科技学院,2023.

[5]Kuoribo E,Yomoah R,Owusu-Manu D G,et al. Ass-essing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the ethics of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s on project performance in the Gha-naian construction industry[J].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23(10):30.

[6]Khatatbeh AA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ISO 9001 standard on the project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success factors:A cas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J].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23,30(6):2564-2581.

[7]贺雪梅,尹晶.工业设计工程硕士“4O”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9(6):273,276.

[8]彭婧琨,金童林,乌云特娜,等.中文版内生性人格量表测评大学生群体的信度与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32(5):1117-1121.

[9]韦林华,张慧敏.对接国家战略,服务企业“走出去”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双师型”教师队伍[J].教育国际交流,2023(6):34-36.

[10]伍星.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9):164-166.

[11]张炜.专业无分界 责任重过山[J].电力安全技术,2023,25(7):74-75.

[12]陈树君,张自强.打破知识壁垒: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设探索[J].高教学刊,2022,8(22):7-10.

[13]段向军,黄丽娟.我国高职院校探索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思考与借鉴[J].职教发展研究,2022(3):99-102.

[14]李洁.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结构适应性建设的策略研究[J].才智,2024(25):185-188.

[15]周姊毓,王希海,郭高展,等.“新师范”背景下教师教育专业集群内涵建设探索与实践:以绥化学院为例[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3,25(2):35-39.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专项课题“工程建设专业集群与智慧建造产业集群耦合发展建设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ZJ234455);2022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楚怡”行动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项目:智慧建造“楚怡”工坊项目。  

作者简介: 玉小冰(1973—),女,壮族,广西横县人,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宋国芳(1966—),女,汉族,湖南南县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